在巨流河下游,新宾满族自治县红庙子乡四道沟村依河而建、风光旖旎。这座总面积2900公顷的村落下辖3个自然屯、9个居民组,常住人口783人,在党建引领与文明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
近年来,该村以 “头雁领航、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生态塑形、党群同心”为主线,全方位推进全国文明村创建,绘就了一幅“村强、景美、民富、风正”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头雁领航:锻造基层治理“红色引擎”
“班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四道沟村党支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常态化开展“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创新“田间课堂”“炕头宣讲” 等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一审两公开”“三务公开”等制度,将村级事务置于阳光下运行,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带领班子成员扛牢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宣讲,将伟大建党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乡风文明:培育乡村振兴“精神沃土”
走进四道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村“两委”组建环境保护、关爱老人、文化宣传等多支文明实践先锋队,清理环境卫生,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利用村内新建的文化广场及百姓舞台举办文艺演出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把文明送到村民家门口。
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制定村规民约,将村屯建设、家风建设相结合,培育爱国爱家、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发动村内的“能工巧匠”共治共建和美乡村,先后动手设计制作党建标识牌、民族民俗文化墙、党群休闲区、观光水车等,传承打造乡村文化。
产业兴旺:激活集体经济“源头活水”
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四道沟村探索“党支部+工程队+农户”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上争取3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成立村集体机械工程队,承接项目92个,村集体增收11.5万元,为村民节省租赁费用2万余元。规范3800 余亩账外地块有偿使用,年增收42万元。
聚焦农业基础设施,争取资金392万元、自筹7万元,新建6000米稻田水渠、6000米混凝土作业路,修建6座便民桥,完成350亩土地清石作业,全面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多彩画卷”
四道沟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实施“三大工程”扮靓村容:安装200余盏太阳能路灯实现全域亮化;栽植红枫1000棵、果树5000棵、玉簪花90万株,实现村屯绿化全覆盖;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展现“望得见绿色,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美景。
村“两委”按照“五指分类法”指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正确率,达到“户分类、户处理、少出院、村收集、零填埋”的工作实效。
党群联动:共筑幸福生活“同心家园”
针对村民“急难愁盼”,村“两委”将1万平方米闲置场地打造成“6+1”党群服务功能区,即农村大集摆放区、农机器具停放区、饲养饲料储存区、建筑垃圾存放区、绿化休闲娱乐区、民俗文化展示区和有害垃圾暂存点。现如今,消除了农村大集占道的安全隐患,杜绝了农机器具乱停乱放现象。
村党支部还把党群服务功能区拓展成为商业板块。深夜烧烤店开得红红火火,鼓舞了村民的发展信心。目前已带动村民发展垂钓园、特色农家院、休闲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5个,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偏远山村”到“全国文明村”,四道沟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里,基层党组织成为“主心骨”,文明新风浸润乡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颜值持续刷新,党群合力共筑幸福。站在新起点,四道沟村正以全国文明村创建为契机,在辽东大地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记者:张倩)